查看原文
其他

Mol Cell︱李姗/傅暘课题组合作揭示病原菌催化新型翻译后修饰ADP-核糖脱氨环化的分子机制

彭婷 岚翰学术快讯
2024-08-27


撰文︱彭  婷责编︱王思珍,方以一编辑︱杨彬薇


病原细菌利用型分泌系统Type Secretion SystemT3SS)向宿主注射效应蛋白,操纵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以帮助自身侵染和定殖,是许多革兰氏阴性病原细菌的核心感染策略[1]。紫色色杆菌是一种新兴的人类致病菌,具有多重耐药性,感染致死率高,然其致病机制尚不明晰[2, 3]因此,通过解析紫色色杆菌T3SS效应蛋白功能揭示其致病机制是防治紫色色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华中农业大学李姗教授实验室研究发现紫色色杆菌T3SS效应蛋白CopC在辅因子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的帮助下可催化一种全新骨架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靶向宿主细胞多个半胱天冬酶(caspase),从而调控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信号通路,促进自身感染与繁殖。课题组将CopC催化的新型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命名为ADP-核糖脱氨环化(ADPR-deacylization),并发现与CopC具有相同酶学活性的效应蛋白还存在于其它病原菌中,表明 CopC家族蛋白通过ADP-核糖脱氨环化修饰caspase蛋白来干扰宿主细胞死亡信号通路是病原菌普遍使用的一种致病策略[4]然而,CopC催化ADP-核糖脱氨环化的酶学反应机制及辅因子CaM调控CopC活性的机制尚不清楚。


20221123日,华中农业大学李姗教授课题组与南方科技大学傅暘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caspase ADPR-deacylization catalyzed by a bacterial effector and host calmodulin”的论文。该研究综合运用生物质谱、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手段,揭示了病原细菌催化全新骨架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ADP-核糖脱氨环化(ADPR-deacylization)修饰caspase进而调控宿主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分子基础,为开发相关细菌感染性疾病药物提供了新靶点和理论基础。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串联质谱鉴定到CopCcaspase-7/-8/-9进行多位点修饰,而对caspase-3只进行单一位点修饰,于是caspase-3被选为合适的底物蛋白进行后续结构研究。研究人员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成功捕捉到CaM-CopC-caspase-3三元复合物与配体NAD+在反应前、反应中和反应后三种状态下的高分辨率结构。CopCN端的催化结构域N-terminal catalytic domain, NCD)以及C端的锚蛋白重复结构域ankyrin repeats domainANK)构成,并通过其特有的”H-F-F-D”基序来结合和催化NAD+的水解。CopC的整体结构形似一只手,通过ANK形成的手指抓住底物caspase-3同时caspase-3的活性区域(包含修饰位点R207所在loop区)贴在NCD形成的手掌上。辅助因子CaM则像一个扳指套在CopC的大拇指(N端螺旋)上,调节催化反应活性(图1左)


图1 CopC催化ADP-核糖脱氨环化反应的结构基础

(图源:Zhang K et al., Molecular Cell,2022)


通过对不同状态下结构的比较分析,研究人员揭示了CopC催化ADP-核糖脱氨环化反应的分子基础。caspase-3 修饰位点R207上的NE(Nδ)原子比NH2(Nω)更接近烟酰胺核糖(N-ribose)的C1原子。NAD+的水解进一步缩短了N-ribose C1R207 NE的距离,促进亲核取代反应的发生,使ADP-核糖基团转移至R207NE原子上。随后N-ribose2’-OH被活化,进攻精氨酸侧链胍基的碳原子,引发脱氨和环化反应,从而完成精氨酸的ADPR-deacylization修饰(图1右)。修饰反应完成后CopC NCD 上两个关键loop的构象发生变化,引起NCDANK相互作用面改变, 进而导致与ANK结合的caspase-3发生转动并远离NCD,最终造成caspase-3CopC上分离。


图2 紫色色杆菌效应蛋白CopC调控机理

(图源:Zhang K et al., Molecular Cell,2022)


真核宿主中特异存在的钙调蛋白CaM是控制CopC活性的开关,那CaM是如何帮助CopC发挥功能的呢?研究人员比较了CopC-caspase-3二元复合物和CaM-CopC-caspase-3三元复合物的结构发现,在有CaM存在时,CopCNCD催化结构域才可以正确折叠、有序组装。体外生化分析表明,Ca2+-free形式的CaM能够明显促进CopC催化活性,增进与底物caspase-3的结合能力,Ca2+-bound形式的CaM则使CopC处于无催化活性的状态,这一发现与宿主细胞静息状态处于低钙环境是一致的。研究人员在细胞中上调或下调钙调蛋白的表达量,对病原菌感染时CopC的活性有对应的调控作用。紫色色杆菌感染小鼠模型中也表明CopCCaM的结合能力,对病原菌在小鼠肝脏的定殖以及对小鼠的感染致死能力至关重要(图2)。紫色色杆菌选择宿主特异性存在的蛋白作为自身毒力因子的辅因子保证了病原细菌毒力蛋白只在进入宿主后才发挥功能;且选择CaM来作为的辅因子是一个很聪明的选择,它巧妙地运用宿主细胞体内Ca2+浓度的变化来实现对毒力蛋白的活性调控。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综上所述,该研究全面揭示了CopC识别配体/底物/辅因子的机制;通过不同反应状态的结构比对,又阐明了CopC独特的酶学催化反应的分子基础,以及反应完成后底物离去的分子机制;并首次于体内外全面阐述了宿主特异性辅因子CaM调控CopC活性的机理。为深入理解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开发基于“病原-宿主”互作过程的特异性抗菌药物提供了潜在靶标和理论基础。该研究仍然有不足之处,未能捕捉到ADP-核糖化修饰底物的中间体和ADP-核糖脱氨环化修饰完成后的三元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因此后续脱氨环化反应步骤的分子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2.10.032


通讯作者:李姗(左),傅暘(右)

(照片提供自:李姗/傅暘课题组)


通讯作者简介(上下滑动阅读) 

李姗,华中农业大学李姗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免疫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多种“病原-宿主”互作分子机制。发现并命名两种全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Arginine-GlcNAcylation和ADPR-Deacylization),对其中精氨酸N-乙酰葡萄糖胺化修饰(Arginine-GlcNAcylation)完成了从“全新发现”到“分子机理解析”到“研究工具开发并商业化”的科学链条。详情请参考实验室主页(http://biomed.hzau.edu.cn/info/1023/1035.htm),如有兴趣申请李姗教授实验室博后,请发邮件至:lishan@mail.hzau.edu.cn。


傅暘,南方科技大学傅暘研究员课题组长期以生物大分子功能机制为核心从事病原-宿主-共生微生物互作研究。课题组在细菌VI型分泌系统领域深耕研究,近年来依托南科大冷冻电镜中心平台又在病原宿主蛋白多元互作、细菌孔道蛋白、病原宿主翻译后修饰等领域开辟新方向详情请参考实验室主页(https://www.sustech.edu.cn/zh/faculties/fu.html),如有兴趣申请傅暘研究员实验室博后,请发邮件至:fuy@sustech.edu.cn。




欢迎扫码加入岚翰生命科学:文献学习2

群备注格式:姓名-单位-研究领域-学位/职称/称号/职位

往期文章精选

【1】Nat Immunol︱张志荣等人揭秘先天免疫激活新机制:NLRP3炎症小体感应内吞体应激下其组分的改变

【2】CMLS︱周志东团队揭秘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通路在帕金森病中的病理机制

【3】Commun Med︱张子杰团队研究揭示新冠灭活疫苗在合并基础疾病人群当中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4】STAR Protocols︱王雪林/陈军歌/刘静课题组合作发表可变形液态金属微纳颗粒用于肿瘤冷冻治疗的新方法

【5】Nat Struct Mol Biol︱王海波等揭示+1核小体调控转录起始的分子机制

【6】Exp Mol Med︱刘金保/陈鑫团队发现去泛素化酶STAMBP促三阴性乳腺癌进展新功能

【7】Cell Death Discov 综述︱非编码RNA PVT1在骨肉瘤中的作用:lncRNA PVT1和circPVT1

【8】Nat Commun︱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庄宝田团队发现在没有肺支气管存在的条件下依然可以形成肺泡囊

【9】Nat Commun|天津医科大学杨吉龙团队应用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揭示肢端型黑色素瘤肿瘤细胞异质性和免疫环境特征

【10】AJCR 综述︱上海中医药大学王磊/季光/吴涛团队评述多药耐药蛋白在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优质科研培训课程推荐【1】Python生物信息从入门到进阶研讨会(2022年12月2-4日)【2】第五届任务态磁共振数据处理学习班(训练营:2022.12.2~12.24)欢迎加入“岚翰生命科学” ”岚翰生命科学“ 诚聘副主编/编辑/运营岗位 (在线办公)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阅读)

[1]. Hajra, D., A.V. Nair, and D. Chakravortty, An elegant nano-injection machinery for sabotaging the host: Role of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in virulence of different human and animal pathogenic bacteria. Phys Life Rev, 2021. 38. 25-54.

[2]. Alisjahbana, B., et al., 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A Review of an Unexpected Scourge. Int J Gen Med, 2021. 14. 3259-3270.

[3]. Khadanga, S., et al., 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induced sepsis and multiorgan dysfunction, resembling melioidosis in an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 A case report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 J Lab Physicians, 2017. 9. 325-328.

[4]. Peng, T., et al., Pathogen hijacks programmed cell death signaling by arginine ADPR-deacylization of caspases. Mol Cell, 2022. 82. 1806-1820 e8.



本文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岚翰学术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